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王建顺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评论】点赞《母亲》——评王建顺主题性油画《母亲》

2015-05-06 11:29:18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邓小民 
A-A+

​  

 《母亲》 88*107cm 

  2014年春,王建顺历时两年半创作的油画《母亲》问世了。然而,《母亲》的命运,却没有《父亲》(罗中立油画)那样幸运。时至今日,仍未被世人知晓。

  (一)

  在世界油画史上,发生过不少这样的事:

  当伦勃朗的《夜巡》收笔之时,带给他的非但不是荣誉,而是接二连三的退款,以致使他由此穷困潦倒一生。可在他去逝多年后,《夜巡》却成了世界名画。

  当“印象派”初次在巴黎沙龙展亮相时,遭遇了差不多一边倒的贬斥。倒是“印象派”本身的贬意,成就了那些开创新画派的世界级大师们。

  最为悲惨的,是天才画家梵·高,其创作的上千幅不朽之作,在生前甚至连一幅也没能真正地卖掉。留给世人的,是他那自割耳朵、头上裹着绷带的自画像。而如今,他的每一幅作品,早已是世界各大博物馆、美术馆竞相收藏的无价之宝,他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绘画大师。

  与此类似,王建顺原以为他的《母亲》能顺利入选第12届全国美展,并获好评,可他万万没想到,《母亲》非但没能入选,甚至没能“过海”。一时间,在海南坊间引起不小震动。

  (二)

  建顺是个奇人,视油画如生命。从小对色彩敏感,9岁学画,14岁已获得“***画像许可证书”,18岁参军,因有“美术特长”,被海南军区政治部调去搞美术宣传,一干就是25年。因其没有正式上过美术院校,又常有惊人之举,业界便以“军旅画家”相称。

  1998年,为实现小平同志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“走一走,看一看”的愿望,创作了《还愿》,轰动全国,一夜成名,“处女作”即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。 同年,又创作了《国殇》,再次引起国人轰动,并入选第9届全国美展,又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。翌年,国家确定创作《世纪大典》,在全国范围内挑选画家,他再被选中。经过四年艰苦创作,这幅鸿篇巨制,已成为中华民族迈向新世纪的标志性作品。

  在获得掌声的同时,贬斥之声也随之而来。在赞誉者中,有邵华泽等“百名将军”的爱惜和鼓励,有吴冠中这样的艺术大家的赏识和力挺,有季羨林、赵一凡等著名学者的激励和支持,甚至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国际级专家”的高度评价。但绝大多数主流派的画家们,对他的画法不认可。

  对于这些,他的态度是不争辩, 保持沉默, “用画说话”。他承认,自己“不是科班出身”,虽然画法日益精进成熟,但总是很难被主流接纳。可他始终乐观、知足。认为自己是农家子弟,要不是部队的教育培养,至今还在家里种地呢!

  2004年,他退出现役,着手创作以《家》为主题的108幅系列作品,艺术地展现从1840年到21世纪,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,以史诗般的画卷,讴歌这段可歌可泣的沧桑巨变。十年来,先后有《樵夫》、《大爱》、等80余幅作品问世,其中《龙骨》、《花季》双获“中国当代艺术家精品展特别奖”,《呼唤》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博物馆永久收藏,《春天》、《老家》等7幅作品被国家邮政总局制成邮票,全球发行。

  目前,他正集中时间和精力,全身心投入到被他视为生命和使命的《家》系列作品创作之中。虽然遭际了这一次的“零封杀”,但并没有影响到他创作的进度和热情,反倒激励他加倍努力了。 半年多来, 他先后到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子等地去采风,又有新作《村长》、《琳琳》、《残窗》、《红门》等上了他的画架……

  值得一提的是, 象王建顺这样自学成才、在部队培养下逐渐成名,接连画出优秀作品,屡次轰动画界,成为一匹世人所谓的“黑马”。这种现象虽然说并不奇怪, 如出身军旅的著名作家、演员、歌手、外交官、企业家、技术专家比比皆是,多一个画家也很自然,这是人民军队的荣耀,也是中国画坛百花齐放的一个实证。但“王建顺现象”,迄今并未引起评论界的重视,也未及深入分析这一特殊现象。当下中国正在崛起,中国画风也在经历巨变。王建顺《母亲》的问世,既是偶然,也属必然。就象罗中立当年的《父亲》一样,同样具备了划时代的指标意义,值得评论界高度关注。

  (三)

  如果说现代的人们对“景仰” 、“崇敬”、“膜拜”已不感到神圣、甚至不那么在意了的话,那么,当他们看过王建顺的《母亲》之后,至少在精神上会受到很大的震动。的确,《母亲》带给观者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是十分强烈的,对人们灵魂的洗礼更是崇高而圣洁的,哪怕你只看了她一眼,也会令你肃然起敬、终身难忘。因为她已不是普普通通的母亲,而是中华大地母亲的象征。

  《母亲》表现的是一位百岁老人幸福晚年的幸福笑容。 我第一次看见《母亲》时,是建顺刚铺好调子、做完肌理。那时画面的笔触还很粗犷,铺陈的色块也很奔放,整体的色调尚有些偏冷,笔法笔触更是霸气十足,狂野任性。当扑面而来的《母亲》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,我忽然觉得象见到了久別的母亲一样,特别想上前亲近,甚至欲上前问安、鞠躬了!

  我仔细端详着《母亲》,揣想着她那一刻究竟在想什么。透过色彩的变化和笔触的张力,我仿佛觉得青春的节奏又回到了她的脸上, 使她的笑容似绚丽的花朵尽情地绽放。她睿智的双眸,如甘泉,似水晶,清纯得若少女般透亮。她深情的凝望,象是接受贺寿者的祝福,或是聆听晚辈们的絮语。也许,她忽然想到了什么,脸颊象新娘样羞红起来……她的挺拔的鼻梁,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,庄严而不可侵犯,给人以大义凛然的印象。她那稀稀疏疏的银发,一根根、一缕缕地象“疾风劲草”一样紧紧抓住大地,让人想起深秋时节的草原上,疾风过后的地平线——那是把希望的种子带去了远方……

  我由衷地佩服建顺了——他这是要画“大众母亲”啊!他要为天下的母亲们立像了,要为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母亲们颂扬了,要为勤劳善良 、勇敢坚强、纯朴智慧、宽容豁达的“中国母亲”礼赞了!

  我这样看着、想着,愈发觉着《母亲》崇高起来!在两年多时间里,记不清去看过了有多少次, 每次站在《母亲》画像前,都生出不同的感受和体验。 “母亲是伟大的!”当我看到鲁迅先生也这样赞扬母亲时,觉着天下的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;母亲是坚强的!有时我也思忖,她老人家曾经吃过多少苦、受过多少罪啊!但为什么在她的脸上看不出任何悲苦呢?!我不禁要为母亲祝福了——每次离开画室时,我都在心中默默祝愿天下的母亲们永远幸福……

  (四)

  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,关照整体的协调,追求艺术的完美,是王建顺油画创作的突出特点。通过对《母亲》创作技法的分析,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这种审美追求。

  从构图上看,整幅画面以老人的面部为中心,以两肩为支点,形成三角构图,使画面稳固而突出,给人以稳重感。同时,母亲会心的笑容,扫去了凝重之感,让人觉得“稳中见喜”,使画面既庄严,又喜庆,收到了完美的视觉效果。

  从着色角度讲,整体上以暖色调为主,伴之以黑褐色的阴影,构成了强光照射下的黄土地的颜色,表征着中华大地的寓意。尽管阴影部分感觉上偏冷一些,但周边五彩斑斓的色彩,营造了欢快的气氛,使偏冷的色块并无寒意,反倒衬托出厚重感、立体感,使画面看上去更自然、更贴近大地。这种对生活重压和岁月艰辛的示意,不仅体现在她那布满皱纹的脸庞上,更隐藏在深褐色的肤色里,并通过晚霞般绯红的脸颊,反衬出苦难中的欢欣——展现出老人家追求光明与幸福的同时,亦伴之以沧桑和磨难。这与祖国母亲的命运何其相似啊!

  从笔触笔法上说,建顺那种看似随意、实则极为用心的每一笔轻重、深浅、长短、粗细的笔触,都意味着十分丰富而又不同的含义。那种大色块铺陈所产生的霸气,能让你想到《百年孤独》中那位百岁老祖母——乌苏拉,“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,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”。“是她们用肉体和灵魂支撑了民族的延续,负载了民族的历史。”那狂乱的笔法带给你的视觉冲击,能让你感觉到在眼花缭乱中的挣扎,甚至让你想起高尔基笔下那位“觉醒的母亲”,为了儿子的事业做出最后的抗争。还有更多沉静而平凡的点与线,总能让你想起点什么,或许你会对朱总司令“勤劳善良的母亲”一天到晚的忙碌觉得平凡,其实那正是她的伟大之处;或许你会对胡适先生母亲的“刚性”由衷地产生出敬意……总之,这种色中有色,笔中带笔,多色混合的笔触,似岩浆奔流而下,若釉彩绚烂如花!但绝无浮躁之气,更无腻滑之感……

  他的这种时而粗犷、时而有力、时而果敢、时而柔情的笔法,从她那苍老而满脸皱纹的皮肤里,灰白相缠而稀疏可数的细发间流淌出来,倾诉着老人家的欢乐与痛苦,抗争与无奈,高歌与悲怆,艰辛与欣慰,而在这些笔触中,很少控诉性的沉重和苦难,即便回首往事,也是在阳光之下,以偏暖的色块来表现,使整幅画作极少沉闷与叹息,避免了与主题的矛盾冲突,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和视觉美感。

  应该说,王建顺的画法是一种独特的写实与写意相交融的混合体。看似写实又非写实,看似写意又非写意,实中有意,意中有实,在确定中有不确定,在不确定中又有确定, 就象水中之月,看似虚,实则实,从而使作品的张力表现的十分含蓄,给人以一种安静耐看而不是张扬刺目的感觉。这或许是他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吧。

  (五)

  思想性强,内含丰富,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,是建顺油画创作的又一显著特点。他的每一幅人物作品,几乎都展现出鲜明的主题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世界,启示着观者去深深的思索。《母亲》展现出来的向上、向前、向着阳光的主题,以及它丰富的油画语言,是该作品之所以思想深刻、灵魂高尚、充满了精神力量的源泉所在。

  从画面上看,整幅作品犹如一尊古埃及的巨石雕像,但却没有一点“思芬克斯”的忧伤,而是永远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。这种精神甚至能改变你的心绪,并贯穿在整幅作品的线条、色彩、笔触之中。如果你留意的话,你就会发现一个十分神奇的现象:当你长久凝视《母亲》的时候,你的情绪会随着她的喜悦、她的憧憬、她的追求改变着,幸福感和满足感会悄然回到你身上,你的精神会为之一振, 会忘掉所有的坏情绪,自信心和力量感便充益起来。这时,她的宽容与无私,会让你的心胸豁然开阔起来; 她的无邪的笑颜,会让你想到“世界上唯一没有被污染的爱——那就是母爱”(但丁语);她的善良的品德,会让你注入感恩的因子…… 这是一种神奇的感觉,令你不得不对母亲高山仰止,顶礼膜拜!从社会学角度讲,这或许是人类意识深处对母性崇拜文化的一种依归吧,或者是作者深藏其间的一个隐秘也未可知,但它带给我们的永远乐观、永远积极向上的审美意义,却是我们得以获得的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  “母亲是本翻不尽的大书;母亲是座看不尽的远山。”蒋祖慧女士在回忆母亲丁玲时,发出了这样的感慨。赵一凡先生在考察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子时,对知青院落中那座“碾子”也意味深长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——那“是本读不完的书……” 我想,建顺笔下的《母亲》, 也同样是本“翻不尽的大书”,是座“看不尽的远山”。这部“大书”,能让我们常看常新。这座“远山”,导引着我们与大地母亲血脉相连, 绵延不绝!而儿女们能做的,除了向她索取和撒娇外,更多的,还应该去近去亲,去敬去爱,去感恩去膜拜!不是么?

  (六)

  从《父亲》的诞生,到《母亲》的面世,期间跨越了整整三十年。而这三十年,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三十年。如果说,罗中立《父亲》的诞生是生逢其时的话,那么,王建顺《母亲》的问世就有点生不逢时了。当年,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《父亲》以超越艺术本身的价值影响了一个时代,它是幸运的;而今,在商业味极浓的社会环境里,《母亲》用满脸的笑容,却换不来一张“参展”的门票,这不能不说《母亲》“命苦”。三十年过去了,“父亲们”的苦难日子已经得到改变,反倒是现代的人们对前辈们的“滴水之恩”早已不那么在乎了。在这样的情形之下,《母亲》能指望些什么呢?仅仅是让大众记起历史的伤痛吗?单单靠微信朋友圈的“亲们” 点点赞,就能让《母亲》灿烂的笑容打动那些“评委们”吗?!

  我想,《母亲》的命运和《父亲》的命运应该是一样的,就是说,他们都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了一起。《母亲》适逄盛世面世,其意义亦是划时代的!我以为,当《父亲》《母亲》相逢之时,已不仅仅是画界的美谈了,而应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“中国梦”的佳话了!之所以要为《母亲》点赞,原因正在于此。不论《母亲》的艺术价值如何,也不论有多少人能为王建顺点赞,我想,只要能让母亲们幸福地微笑,能让大地母亲的“中国梦”梦圆,就是无比欣慰的事了。

  我坚信,会有更多的人为《母亲》点赞的!

2015.4.30于海口

  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王建顺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